大雾黄色预警: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局地有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
美文示范
武维华副委员长率团赴巴西出席第十届二十国集团议长会议并访巴
ng体育
黄河以西,河西走廊以北,横亘的祁连山脉昂扬起伏ng体育,形似奔腾万里、昂首长嘶的烈马鬃毛一般飘逸。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就位于这里,它北接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是全省唯一的边防地区和边境贸易口岸,有着长达65公里的边界线。在这里,有一个派出法庭,是全省距离院本部最远的法庭,也被称之为“飞地”法庭。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京新高速、额哈铁路、马桥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建成,马鬃山镇迎来了投资兴业的热潮,昔日的戈壁戍边之地,变成炙手可热的工业新镇。为了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促进边贸的健康发展,在省法院有力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推进会精神,马鬃山镇法庭成立纠纷联合调解室,专门调处涉企经济贸易纠纷。近年来,马鬃山法庭共审理全院60%的涉矿涉企案件,法庭成员走访茫茫戈壁100余家矿山企业,执行案件达107件,执行标的达7000余万元。针对涉矿涉企案件案情复杂,工程层层转包分包,送达难、执行难,给审判执行工作带来挑战的具体实际,法庭创新工作举措,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促使涉矿涉企纠纷逐年减少,实现了“小法庭大服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鬃山镇平均海拔2100米,属温带荒漠气候ng体育,常年干旱少雨,境内资源富集,煤炭资源保有量10亿吨以上,铁矿资源储量2亿吨,但无序和过量开采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在矿产企业经营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矿山企业类案件逐年增加,马鬃山镇人民法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于2023年成立了“涉矿企业审判+执行团队”,集中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矿产企业纠纷等案件,至今依法妥善审理各类审判案件269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在办理一起确权纠纷案件中,利用2天时间,行走近2000公里路,深入涉案矿区进行现场勘查,通过询问相关知情人,对涉案矿区的位置、四至界限、面积进行确认,最终,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我们还对涉案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在合法经营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环评、卫生、生态保护等工作。”法庭负责人告诉记者。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法庭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马鬃山镇法庭积极探索“庭所联动”“综治共管”等做法,不断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构建“前端预防治理—中端多元解纷—后端诉讼终结”的“漏斗式”分层解纷模式,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近年来,法庭联合镇司法所、特邀调解员共成功化解42起矛盾纠纷。在办理一起劳务纠纷案件中ng体育,法官迅速联合辖区司法所、特邀调解员对12起关联性劳务纠纷案件进行联合调解。通过释法明理,各方当事人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以成功化解。在依法办案的同时,法庭干警注重延伸司法触角,满足群众司法需求,主动为村干部、人民调解员、附近群众就司法相关问题答疑解惑、按需上门指导,将单一案件办理转向源头预防。此外,马鬃山镇法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向牧民讲解法律知识,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引导群众遵法、守法、学法、用法,助力法治乡村建设,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法庭不只是庄重威严的房子ng体育,法官也不只是高坐在审判椅上。他们深入草场牧区,走进千家万户,哪里有司法需求,就把法庭开到哪里。“马背上的法庭”,驮起的是真心传递的法治温度,是誓死捍卫的法治信仰,是步履不停的法治轨迹。草场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固定资产”,也是祖祖辈辈留给他们的精神寄托。近年来ng体育,因越界放牧而产生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西某、朝某、额某三家都是马鬃山镇的原住民,多年来,由于草场界限一直未明确划分,“跨界”事件常有发生。法官了解此事后,主动联合镇政府、司法所、村委会、镇综治中心组成工作组,第一时间直奔现场实地进行了勘查,工作人员通过GPS,对草场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并现场告知双方当事人。在法庭干警的释法析理下,牧民们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朝某、额某支付8000元作为西某草场的损失费,并现场支付。至此,一场长达20多年的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如今,法庭人用为民初心涵养信仰力量,为法治实践插上智慧翅膀,昔日的“马背法庭”变成了群众家门口的法庭,成为了指尖上的移动法庭。在办理北京某公司与浙江某公司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时,承办法官考虑到工程量结算复杂、审理周期长,且案件双方企业负责人均在外地,便主动搭建线上“调解室”,经过4次调解,最终双方同意调解方案,签订调解协议,当场确认并一次性履行。至此,一件上千万元涉企案件纠纷得以解决,赢得涉案企业高度认可。
ng体育
日前在京召开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建设研讨会暨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上,来自出版、教育、传播、媒体、创意的专家学者们从数字融合、文旅融合、媒体融合、跨界融合、品牌创新等方面,共同研讨了文化遗产传播体系的构建,并从科技考古、考古研学、博物馆教育等分享了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应该注重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格局的打造。”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主任委员高蒙河认为,传播主体方面应注意扩大参与性,加强协同性,努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传播内容方面应注意突出主体性,增加多样性,构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传播格局;传播渠道方面应注意坚持普惠性,注重公众性ng体育,努力构建全媒体融合、全社会参与的传播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举例分析了短视频如何促进文化遗产创新传播。延安的安塞腰鼓、全国各地的赛龙舟、福建蟳埔的簪花旅拍……当这些内容进入短视频,以“崇高美”激发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以“柔美”促进颜值经济、以“绝美”引发视觉关注、以“秀美”促进情景融合、以“神秘美”唤起求知探索欲,“短视频让‘远距离’的非遗,变成‘零距离’的生活,助力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趋势。”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指出,中国文物学会2022年正式成立的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旨在凝聚各方共识,搭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平台,共同致力于创新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扩大文化遗产传播领域、提高文化遗产传播水平,推动我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大业。他强调,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建设要坚定树立文化自信、把握主流文化导向、夯实文化遗产传播的大众基础,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