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国的“沙白之死”:她有多勇敢,她爸就有多惨...
实现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超千万,【冯站长之家】2024年10月28日(周一)三分钟新闻早餐
本月更新6750  文章总数76321  总浏览量7705462

严格规范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微观)

美文示范

孙宝林数字艺术AI之梦专题展在京开幕

威斯尼斯人6055

记者注意到,此前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已开展微专业试点。2024年秋季学期,又有多所综合性高校微专业开始招生、开课。如,南开大学开设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全英文3种类型的微专业16个,每个微专业包含5~8门课程,总计15~20学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学期“上新”了首批9个微专业威斯尼斯人6055,分别由9个二级学院负责开设;南京邮电大学学生今年9月初也可报名申请新开设的脑机接口与智能工程、智慧社会工作等12个微专业。

中山大学教务部主任陈省平告诉记者,“微专业的特点是‘小而精’,虽‘微’但不失‘专业’的性质威斯尼斯人6055,可以理解为优中选优的系统化课程模块。”陈省平说,在中山大学,微专业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依托主修专业的微专业威斯尼斯人6055,二是跨学科微专业,2024学年学校56个院系共设置了88个微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报名,最早于大一下学期报名,大二开始修读。“学生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同时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可申请微专业证书,但该专业证书不在学信网标注。”

记者注意到,一些微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列出了明确的修读条件。如南信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微专业,要求报名学生须是大二及以上理工科本科生或理工科所有年级硕博士,还要求“学生需掌握python编程语言基础,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本原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同时,需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基础知识。”“面试其实也是筛选,要求学生至少要有数学、计算机的一定基础,这样学起来入门相对容易些。”孟克表示。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2021级学生邓栩瀛修读了管理学院“计算、数据与管理”跨学科微专业,他坦言,修读的初衷是希望了解更多跨学科知识,并在学习主修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时,了解学科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过程与思路。“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计算机和管理学的交叉学习,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我将来想跨学科读金融科技、商业分析的研究生,有交叉学习背景会是申请时的优势。”

在陈省平看来,微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专业、科学的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其二,学生经过交叉学习,更高效、更敏锐地发现学习兴趣,初步规划接下来深造和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进阶和精深学习。其三,通过与不同学科专业同学的相处与交流,扩大朋友圈,积累多学科背景的同学网、学术网,提高团队合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总之,希望通过微专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继而更好培养和提升创造性,增强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丰富的跨学科视野和更为多样的技能”在邓栩瀛看来是修读一年来最大的收获,“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为主修学习提供了有益补充。例如,‘博弈与运筹’‘大数据商业分析’等课程,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我对数字化运营与管理的理解。‘数字化商业模式’‘金融科技’等课程,则通过具体的案例,加深了我对计算机与商业相结合的认知和理解。”

孟克表示威斯尼斯人6055,交叉学科类微专业本来就是学科融合产物,开设时保留了学校学科的鲜明特色。“如我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很多师资来自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打通了师资配置,也形成了自身特色: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类似‘微专业’比较重视软件基础,再加入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心理学等内容,对南信大而言,自动化色彩更突出。”

不仅如此,正因为鲜明的就业实操导向,南信大的微专业设置通常包含有约四分之一学分的专业实践环节。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微专业”的“大模型综合实践”必修课,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以华为、航天宏图、阿里巴巴等企业需求为背景,以智慧教育、智慧气象、智慧医疗为依托设定实践项目,让学生以三人团队的形式完成,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大模型的能力。“不仅有企业导师参与到课程指导中,企业工程师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毕竟其对社会需求敏感度更高,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孟克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表示,专业既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因为客观世界研究对象和问题太过复杂,才有了专业分工。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谓‘专门’就是分专业教学。但毕竟这种安排一般具有较强‘刚性’——所需培养的时间较长,灵活度比较低,其边界划分也有一定主观因素。对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又导致了专业之间综合、融合的需要,所以又产生了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双学位等,弥补划分过细造成的狭隘性。”

马陆亭表示,设立微专业也是一种修正、弥补的探索,不仅修读时间相对少,较为灵活,也有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兴趣点和人生规划的弹性。“实践表明,越结构化强的知识体系,越容易迁移。学好主修专业一是为未来专业相关工作打基础,二是奠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使将来不从事相关工作,也能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是碎片化学习替代不了的。而微专业可以对此进行合理调整和补充——若不喜欢本专业或本专业所学无法满足更广泛的个性化需求,如跨领域就业、跨专业深造等,微专业可以起到弥补、调节作用,达到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深度和延展皆备的效果。”

“由于学习需要占用周末休息时间,首先威斯尼斯人6055,学生需要真正感兴趣,有自驱力;其次,不少微专业的课程是核心前沿课程,也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花时间去钻研,”孟克表示,“微专业培养的目标,一是一专多能,二是强化快速适应、和需求相对接的能力,所以,希望学生真正基于自身兴趣和未来规划,在保证主修专业学习、学有余力和充分兴趣的条件下选择,作为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拓展和延伸。”孟克表示,南信大近年还准备把微专业规模扩充到20至30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威斯尼斯人6055

国际上,自“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简称“GM2D”)提出以来,已有包括中国、美国、欧盟在内的众多经济体积极响应,全球二维码呈加速发展态势,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核和关键支撑。中国在GM2D发起多年前便启动了二维码标准及技术研究,在高质量推进商品二维码实施应用、推动流通商品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中国已为超过50万家企业、1900多万种商品发放了“二代身份证”,在浙江、北京等地推进二维码应用先行先试威斯尼斯人6055,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效应,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是有助于保持中国方案的先发优势。近年来在编码基础理论研究、二维码技术发展、商品数据资源建设等多个领域,中国已跻身世界前列。当前,以《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和浙江GM2D示范区建设的突出成效为亮点的一系列示范项目,有力推动了全球二维码迁移的进程,展现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示范作用引领全球。

二是有助于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开始制定与完善数字经贸规则,二维码是一项重要内容。部分欧美法规要求通过二维码标识提供详细商品信息,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增强监管能力。如欧盟今年7月18日生效的《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和即将在2027年实施的《产品数字护照》,都是为了减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总体碳足迹,并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手段进行记录。加快商品二维码的广泛应用,有助于率先推动重点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同国际规则更高水平对接。

三是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通过二维码标识更详尽的商品数据,供应链各环节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企业也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库存情况,优化生产计划威斯尼斯人6055,减少库存积压和浪费,促进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视化。更详尽的商品数据也有助于提升商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商品信息需求。同时符合国际标准的二维码应用可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产品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威斯尼斯人6055,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然而,中国商品二维码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应用生态还不成熟,全链待贯通。中国推动二维码迁移的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合力,企业自主升级改造时往往面临技术和成本上的压力,致使大部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相关软硬件还未更新或升级,阻碍商品二维码的广泛应用;多头分段管理,多码待统一。目前,中国商品编码管理体系除市场监管总局推行的商品编码符合国际主流规则标准外,多部门也根据自身管辖领域需要独立推出多种方案,可能在开放流通环境全球化、一致性、普遍性应用等方面存在问题,容易导致企业面临国际市场准入壁垒、合规成本增加等方面的风险。

应规范实施指导。强化“源头赋码,一码贯通”的理念,加强生产厂商编码、用码、印码、扫码规范与实施,针对零售结算、追溯、产品数字护照等重点领域,编制发布系列商品二维码实施指南,指导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市场主体进行技术升级,推动二维码在零售结算中的推广应用,为中国向商品二维码迁移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